东北文化的东北各民族文化融合

庆安定制衬衫在哪里买-庆安定制衬衫

俄罗斯文化对东北地区——主要是哈尔滨这个城市——从城市街道、建筑风格、市民的生活方式、家庭装饰、家具餐具、餐饮习惯一直到艺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哈尔滨,原名阿勒锦,清代称为哈拉宾,至今仅有一百多年历史。而它的城市建筑、商业和贸易的兴盛,却与一个多世纪之前直至20世纪上半叶,大量俄籍犹太人、波兰人与白俄贵族的到来有着密切的关联。1896年,俄国获取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许可,哈尔滨逐渐成为东清铁路的中心。20世纪初,俄、英、日和捷克等国,在哈尔滨设立了总领事馆,德、法、意等国设立了领事馆,使得哈尔滨在后来的50年间,迅速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由于多国移民的聚集,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然而,在欧洲、俄罗斯与韩日等多种文明,与东北本土文化(黑龙江省本地的少数民族、关内的移民以及明清被贬斥流放的内地知识分子所共同创建的边地文化)的混合、交融与碰撞中;在一个世纪以后所收获的如此纷繁、杂糅、丰富的东北文化结晶与果实中,俄罗斯文化始终从中呈现出一条清晰而鲜明的脉络,它为中国这个古老的母体,移植并输入了斯拉夫民族强壮的新鲜血液。 旗袍来自于“旗人”即满族的服装,但随着满族入关、300年后清朝皇室最终退位之后,作为旗袍发源地的东北,尤其是哈尔滨,旗袍已逐渐退出日常生活,成为某些社交和吉庆场合女士们的礼服。从20年代起始,中间隔过了中苏交恶的六、七十年代,跳到80年代之后直至21世纪,市民的着装风格与审美趣味,越来越巧妙地吸收了俄式服饰的某些特点。从男士的呢子大衣、船形毛皮帽及高腰靴子、男式小立领的衬衫,到女士夏季五彩缤纷的连衣裙和秋冬的大围脖与大披肩,包括头巾的系法与前额盘卷的发型,在许多细微之处,都能见到俄罗斯服饰文化的悄然渗透。在某个大雪纷飞的冬天,黄昏的街头,从积雪被清扫干净的台阶上,走来一位戴着俄式宽檐礼帽的中年男子,他黑色的呢子大衣上飘落着白色的雪片,鼻子被冻得通红,身上微微散发着酒气。或者在夏季,一扇绿色的木栅栏门鲜花盛开,樱桃树上熟透的果子落在草地上,院子里的晾衣绳上挂满了白色的被单床单,在风中轻轻飘舞……此情此景,你会怀疑自己走进了俄罗斯小说中的某个场景。

无论东北文化中具有怎样浓烈的俄罗斯情结,无论啤酒、烈性酒和面包等表象事物给予我们多少文化的假象,东北人依然是中国本土的产物,它貌似混血,而在骨子里依然以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作为精神支柱的。当俄罗斯文学丰厚的乳汁注入这片黑土地的时候,黑土地并不会轻易改变它的颜色。宗教作为一道精神的分界,划开了民族间根本的文化差异。哈尔滨随处可见的东正教、基督教教堂,以及大量的基督教徒所信奉的基督教文化,从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东北移民族群的性格特征与文化属性。俄罗斯情结更多的仅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上,那是物质的、感性的,几乎从未真正进入过思想与精神领域 肇东国画:肇东国画以它的群体优势在国内画坛上崛起,并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引起人们的关注。80年代中期以来,肇东国画先后在北京、郑州、洛阳等国内十余个城市和新加坡、美国、日本、前苏联、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以及荣宝斋、燕山书画社、文宝斋等画廊展览展销300余幅,多次在省和国家展出中获奖,有100余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黑龙江美术馆、深圳美术馆、陕西美术馆、中国西安民俗博物馆收藏,有200余幅作品在国内外50余种报刊中发表。

海伦剪纸:海伦剪纸有着较高的艺术成果。剪纸带头人傅作仁创作的大型剪纸《东方红》18幅,进京展出,其中《葵花向阳》等3幅作品被总理转赠铁人王进喜和东海舰队。北林风筝:北林风筝群体建立于90年代初,自1990年至1995年连续5年组织8个队参加北京国际风筝赛和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7项,团体奖8项。两次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获得风筝比赛团体第一名。自1990年至1995年,北林风筝更是越飞越高,队伍不断扩大,花样不断翻新,每年春节在城郊旷野都有大批风筝爱好者追风斗艳,吸引许多游人驻足观看。

庆安版画:庆安版画起源于五十年代末解放军转业官兵业余创作的北大荒版画。庆安版画创作初期追随了北大荒版画风格。但庆安版画作者大都生活在农村,他们在平淡无奇的农家小院中发掘新的艺术创造天地,清新的田园生活和农家小院的温馨情调,成为作品赞美表现的主题。不规则构图、不受时间限制、扩大想象空间、扩大色板、烘托主板的艺术处理,形式悦目,富于美感,形成了庆安版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绥棱农民画:绥棱农民画从20世纪70年代诞生到今天已有30多年的历史,它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 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 被国内媒体誉为“是我国继户 县之 后又一个农民画县”(1981年《中国农民报》)。《中国农民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农村报》、《学理论》、《奋斗》、《北京晚报》、《中国漫画》先后发表了绥棱农民画并附文介绍。绥棱县也因此被命名为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

望奎皮影:望奎皮影历史悠久,于清朝同治年间传入望奎,历经百年风雨,从崔春芳、关兴久、张学文到谷宝珍,今天已经是第四代了,他们表演的皮影戏《三请樊梨花》 、《红月娥做梦》等剧目多次被省电台、电视台采录实况,《三请樊梨花》还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号称皮影一枝花的谷宝珍,其精湛的表演被黑龙江电视台制作成专题片反复播放。望奎县画家张家纯,将我国传统的皮影艺术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创造出皮影画,使之在景灯下的艺术效果定型在纸绢上,充分展示出中国皮影艺术的价值和迷人风采,先后在我省及大洋彼岸美国等地展销。

明水篆刻:篆刻艺术,历史悠久,名家众多,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古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明水县的篆刻艺术,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只有一些从事钟刻技术的匠人。1976年后,经过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和扶持,明水篆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逐渐培育出一批小有名气的篆刻人才,并形成了浑厚灵秀、拙中见巧、隽逸奔放的艺术风格。明水篆刻的代表人物是康平。

兰西挂钱:兰西挂钱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可以称之为独具特色的。从90年代初至今,挂钱的艺术创作始终没有间断,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创作内容不断丰富,创作方式不断创新,已形成了500余人的创作群体和县、乡、村、屯四位一体的创作网络。他们创作的近千幅挂钱作品曾先后在哈尔滨、北京、大连、西安、杭州等地举办过大规模的专题展览,先后4次代表黑龙江省分别参加了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民间工艺品展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展览、中国民协和民委举办的民俗录像汇映大奖赛等,并被制作成“兰西挂钱”专题片,在香港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多次播放,有170多幅作品被国家收藏,部分作品赴日本、美国、南韩、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地展出和展销。120多位作者的400多作品编辑出书在全国发行,30多位作者的46篇论文在全国有关刊物、学术交流会上发表或交流。兰西挂钱开创了全国“五个第一”,即第一个举办挂钱专题展览,第一个挂钱出国展览,第一幅大挂钱(5.20m× 2.90m)问世,群体带头人孙福生被国家公认为我国研究挂钱的第一人。他编辑出版的《中国挂钱图集》一书, 是中国文化宝库中关于挂钱艺术的第一本专著。兰西挂钱创作群体多次被国家、省、市授予“优秀创作群体”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